快讯:2024年春季新班招生开始了。北京四中网络班随时见学入学。新增高中课程、HSK5.6级阅读写作、高中生留日课程培训。

经验交流

华人家长谈考私立学校的一点体会
2007-05-18

    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女教育,许多家庭不惜代价从初中就让孩子上私立。在日本,靠自己备考的家庭极少,早的四年级,大都五年级,都去“ 塾”补课,所以首先面临的就是选“塾”问题。 

    日本的私塾有两种,一种是补习塾,另一种是进学塾。如果孩子在公立小学的成绩都是A-B,可以选进学塾,如果主课成绩都是C乃至D,那就必须先“ 补习”。即使同为进学塾,从规模到教学方法、氛围千差万别,不能仅看升学率,而要一一实地去听说明、听实际讲课,至少听三五家,才能慢慢有体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地方。

    通常而言,规模大的一般相当正规,师资普遍较强,升学信息、参考数据丰富,家长可以从发的材料中,了解到主要私立中学的概况,参观和说明会日期、难度(最近3-5年的合格偏差值)。因学生多,仅靠塾里的统考就可以把握孩子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无需另外再去参加外面的考试。规模小的通常亲切和蔼,每班人数少,便于老师掌握情况,对症下药,也便于学生提问。有的采取题海战术,回家作业每天做到深夜也几乎无法完成,有的完全没有作业,仅在课堂上练习。最难的是把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氛围”,有的相当宽松,快、慢班相距很大,“待遇”却基本一样。有的竞争意识极其强烈,口号就是“ 常在战场”,不断催促孩子超越,闹得家长之间也神经兮兮。这就要求家长确实把握孩子的竞争心、心理承受力、心理成熟度等软性指标。说实施,10来岁还很小,即使初中没考好,还有考高中、大学的机会,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升学率,更不能道听说,“某人的孩子上某塾考了好中学,咱又不是花不起那钱,也上。”结果往往是花钱买后悔。

    选学校就更重要了,一旦进去,孩子通常要在那里度过一生中非常关键的六年,家长要比让孩子读六年公立多花五六百万的教育费。选学校的关键同样不是进去时的偏差值,将来的大学升学率,而是“ 适宜性”。私立中学有老牌的、有新进的、有宗教的、有非宗教的,宗教的还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老牌的往往校风古朴,教学比较扎实,培养出的学生“ 知识分子”气息比较浓,很难培养出软银社长那样的风云人物……新进学校的说话会比较激动人心,升学率往往逐年赶超老牌,对后进学生施加的压力比较大……即使是宗教类学校,一般说来宗教气息都不浓,没有听说过劝家长、学生信教的。各个学校本身对宗教理念的认识也五花八门,有将宗教当成医治精神痛苦良药的,有将宗教奉为安生立命原则的,有将宗教等同于济世行善的……

    总之还是一句话,实地观察。可以听7-8所中学的说明会,参观5-6所。不仅要看建筑物、分发的资料、表演的节目,更要看墙上贴的作文、告示等;看鞋箱里运动鞋的牌子;看体操服的清洁程度、制服是否熨烫……当然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看他们的表情,在幕后准备时的配合和干练程度,看在校门外的谈吐举止……

    再谈谈硬性指标:一是费用,表面上看可能有些高低,但仔细询问补课费用,是否有赞助之类“ 隐性”支出后,会发现大致相近。二是偏差值,参加人数达到考生总数1/4-1/3模拟考的偏差值在理论上与实际上都是可信的,但选校时最好留有余地。勉强合格,进去后不能处于中上水平,孩子会产生劣等感。学校对优等生和后进生花的精力也有差异,除了两个极端的孩子会“高处不胜寒”或“入地无门”外,大多数人还是有相当大选择余地的。

    不能因为忙就不去作充分的调查,一旦误选,缴纳的教育费远远高于误工费,耽误了孩子更不是用金钱能够计算的。过来之人,聊以自己的教训昭示于人,望能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