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4年秋季新班招生开始了。北京四中网络班随时见学入学。新增高中课程、HSK5.6级阅读写作、高中生留日课程培训。

教学心得

“受验”杂谈
2007-06-01

“受验”杂谈

同源中文学校 山田老师

        儿子五年级开始去学塾时,并没有打算考私立中学。当时,只是觉得日本小学生学习生活太轻松了,在孩子玩和学习的天平上,在学习这边的磅秤上加重一点砝码,锻炼一下孩子的承受力,培养他多一点学习习惯。

        当初,我们选择的是比较轻松的“进学コ—ス”。但是众所周知,十岁前后的孩子,他的大脑组织就像是海绵,吸收能力特别强。几个月的“进学コ—ス”的学习,我看出孩子的承受力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渴求的火花。于是、我们从“进学コ—ス”改成了“受验コ—ス”。因为比起“进学コ—ス”来“受验コ—ス”所学的内容更系统、更充实。当然也有一定的难度。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给孩子的学习深度、难度的定位,就像是让他摘树上的苹果。要让孩子跳一下才能摘到这个苹果的高度是最为合适的定位了。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学塾,选择什么样的“コ—ス”,孩子们的能力各有不同,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去选择让他摘哪一棵树上的哪一个苹果最为合适。但是,这只不过是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点儿启示,其实通过“受验”,让我更明白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小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塾、什么样的“コ—ス”更重要的是先决定中学的进学问题,是选择私立中学还是公立中学。我们为此走过一小段弯路,比一般的“受验”孩子起步晚了半年。

        日本学塾的“进学コ—ス”是补充,扩张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它的进度和范围约等于学校的教学。但“受验コ—ス”就不同了。一般是五年级生已经在学六年级课程, 五年级后半学期时已经完成小学全课程。并且还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这个事实对于一个五年级后半期才进入“受验コ—ス”的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关。刚开始几周,尤其是算术课,他几乎像是听“圣书”一样,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结束的。那时的几个月,我们学习得非常辛苦。每次放学后,除了弄通、理解现在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补习前学年的课程。否则、常常出现“消化不良”。所以、我们走的这一小段弯路,是因为当初的“进学”方向不明确。如果明确让孩子进私立中学的话,最好是四、五年级就参加“受验コ—ス”的学习。

        接着,当孩子进了“受验コ—ス”,选择了考私立中学这条道路后,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志望校”的定位。选择哪个学校、希望考取哪个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孩子的“偏差值”。“偏差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孩子现在的“偏差值”是多少?一年后“理想偏差值”能达到多少,根据这个“参考值”,外加学校的风格、教育理念、通学距离以及孩子的适宜度等等综合因素,决定出第一、二、三志愿。

        为了能考上第一志愿校,在学塾的定例考试后,做父母的往往会首先关注孩子的“得分”是多少?

        离第一志愿校的“偏差值”还差多少?我的感受是,在前期,并不要太迷信、太注重“得分”和“偏差值”。每次作业、考试后,不要看了“得分”就完事儿了,而更重要的是看各科的具体内容,尽量在早期就培养孩子“订正”的习惯。初期阶段,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掌握了多少,不懂的有多少,粗心大意而答错的是哪些。最后,要把不懂的部分再学习、复习,一定要到彻底理解为止。“订正”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因为学塾考试的“得分”多少不是最终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必学、该记的内容。如果把每次的作业和考试的内容、形式都能理解、掌握的话,那么实现“志愿校”的录取愿望就是瓜熟蒂落了。

        在整个“受验”中,还有一个一直在困扰着我的问题,就是如果把孩子的整个“受验”学习生活画成一个大圈的话,您是站在哪个位子?和孩子一起在圈内的父母是“陪读”型的。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是爷爷包管历史、地理,爸爸负责算术题讲解,妈妈安排国语习题答辩。孩子在这样的学习圈内,自然而然成了深居简出的“小书虫”,学习成绩当然也是出类拔萃的。其次是站在圈线上的父母是“监读”型。毕竟小学生年龄的孩子缺乏自觉性, 站在圈线上以便“监视”,督促。还有的是站在圈外的父母,完全的“放手型”。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会有唯一的锦囊妙计,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想与大家探讨的是,我总认为,孩子所有的学习,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不但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学识,同时,应该培养孩子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不管您是站在哪个位子,最终要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可以引导、辅助。但决不要代替孩子的思考。

        一年半的以“受验”为中心的生活。孩子很辛苦,收获也很大。并不只是因为他考取了“志愿校”,而是他掌握了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我总是这么告诉孩子:

        要记住宋代朱熹的一句名言:少年易老学难成。“学识”是能陪伴你一生的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