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4年秋季新班招生开始了。北京四中网络班随时见学入学。新增高中课程、HSK5.6级阅读写作、高中生留日课程培训。
谈谈孩子们的造句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框架。要写出一篇好作文,除了选材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词和句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遣词造句。
上级中文班中的孩子们每周最担心、最害怕的作业就是写作文。“老师,我的中文不好,不会写。”“老师,写作文太难了,我宁可抄写10遍课文。”每次孩子总是用着类似的言语,似乎在向我乞求着。为什么,孩子们见到写作文是那么的惧怕呢?怎么解决孩子们这一难题呢?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一个“难题”。时间长了,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作文教学起步,关键在于词句的训练。把平时课堂的造句作为引导学生练笔的起步期,扎实训练,为学生跨出写作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就借此机会和大家来谈谈孩子们的造句。
说起造句,评判一个句子的好坏,一般来说可从三个方面观察。一是语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句子的思想是否正确、丰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在造句练习中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
1、 语法错误,句子不通。这种现象是低学年的孩子中最常见、最容易犯的错误。
由于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学习环境,他们学中文就犹如我们大人学外语一样。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型,但是在碰到造句时,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在脑海中构造一个日文的句式,然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例如“书我读”(正确是“我读书”)、“我和小朋友公园玩去”、“中文歌我唱”等(正确是“我和小朋友去公园玩”、“我唱中文歌”)。
2、理解错误,词不达意。这种现象是高学年的学生造不好句子的首犯错误。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未把词意解释清楚,或是学生在理解上一意孤行所致。例如第七册第二课出现的“高楼林立”一词。意思是“高高的,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东京电视塔高楼林立”。原因就在于学生只理解了“高楼林立”一词中“高高的”的意思,而不知道怎样把词放在一个合适的语境中去运用。
3、简单乏味,缺少生趣。这是造句练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低学年的孩子中,句子的主语忽略,是造句练习中最大的毛病。如果让他们用“高兴”造句。孩子们的回答中最多的就是,今天很高兴。在高学年的学生中,造出的句子语法上正确了,但意思上却令人乏味、不尽人意。比如:在学了第七册第三课《逛外滩》后,要求用“健康”造句。学生造了这么一个句子,我的爷爷很健康。这个句子从语法上来看完全正确,假如发生在初级班,这样的句子应该给予表扬。但从一个上级班的学生应有的中文水平上来看,总让人觉得这句子造得不够理想。
造句作为写作的一项基本功,面对上述现状,我采用了下面的措施。在这愿与各位同仁和家长们交流一下。
1、训练学生造句的完整性。
这一部分主要针对低学年学生。他们在造句方面,往往不够完整,不是少主语,就是少谓语。这项训练应随着第二册教学“句子”就进行并加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向学生灌输完整句子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说明谁或者什么?后一部分说明干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
2、训练学生造句的内容充实。
这一部分主要针对高学年学生。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类似的经验,每当要求学生造句时,有的学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草草了事。造出的句子要不就是最简单的句子,要不就是和课文的例句大同小异。针对此现象,我要求部分学生造句时,每句字数不少于15个字。在造句练习的同时,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能写完整的句子就行了,还应引导学生能造出内容充实的句子。例如一次,我要求学生用“表扬”造句。一个学生写了一句“今天,妈妈表扬我了”。我问“为什么表扬你?”他改成“今天,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妈妈表扬我了。”我又问“你怎么想?”他又改成“今天,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妈妈表扬我了。我很高兴。”虽然这种办法很笨拙,但长久训练,相信学生会自然而然得养成一种习惯。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多做做句子的比较。比如在教第七册第三课《逛外滩》中,“我们一路上看见了花坛和石椅。”“我们一路上看见了美丽的花坛和干干净净的石椅。”两个句子一比较,学生自然明白了第二句的优势在于加上了形容词,进行美化。。这样一来,轮到他们自己造句时,就能意识到句子中添加了形容词,能使句子不但变长而且能变得具体丰富。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而精美的句子却能把作文点缀的更精美。假如我们能从小处入手,紧抓每一次小练笔的机会(尤其是造句),相信作文对于我们的孩子不再会是一个越不过的难关。
发布时间: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