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4年春季新班招生开始了。北京四中网络班随时见学入学。新增高中课程、HSK5.6级阅读写作、高中生留日课程培训。

教学心得

上课的技巧
2007-07-15

上课的技巧

町田分校 易馨慧

        谈到技巧,总给人一种比较微妙的,似乎只是在偶然中灵光一闪冒出的智慧,细微之处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其实,任何技巧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之所谓“持而生技,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包罗万象,如,对教材的把握引弛有度;对学生的把握松紧有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井然有序;对课堂知识的增缩收放有力,都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可是,技巧的形成是教师自我充实,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备课内容,预想教学环节,坚持课后反思的日积月累的结晶。

一 备课

        备课讲究双备,及备教材和备学生,什么课,难易程度怎样,什么学生,接受程度怎样,都要心中有数。课堂上提问是免不了的重要环节,准备问题要充分,给各个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水平不高的学生答出自信来,水平高的学生答出水准来。名师在课堂上很少因答不出问题而被挂在讲台上,就是因为教师是有备而来,有备而问,学生能答成什么样,谁能答对,使教学顺利进行,谁可能答错,使教师有机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解决共性的问题,都是技巧,但看似技巧,其实正是教师扎实备课的结果。

二 知识的链接

        知识和知识之间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和一篇文章中“承上启下”是一个道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如此。不能第一课讲完就完了,在以后教学中毫不过问;也不能说,要复习第一课的时候,才把第一课的内容拿出来,这样就把知识孤立了。对学生而言,这是在知识的吸收消化中断裂似的打击。比如:上节课讲了“……是……”,这节课出现的生字中有“儿”和“女”,马上联系以前的内容,鼓励学生说“爸爸是奶奶的儿子。”“我是妈妈的女儿。”懂得多一点的学生还知道“姑姑也是奶奶的女儿。”各种各样的人物称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份。再比如:讲“看”,告诉学生看就是“見る”,看书,看报纸的时候,是“読む”,学生也能明白看的意思,但字认得多不等于学好了中文。说话是“吐句”而不是“崩字儿”。此时,让学生找找教室里有什么,各种各样的东西,把物品放在“看”的后面说说,“看写字板”,“看老师”,“看书”等等,只有词还不行,我拿起某个学生的橡皮,问“这是谁的橡皮”,回答“XXの橡皮”,我说“看”,学生答“看XX的橡皮”。接下去,学生说:“看XX的衣服”,“看XX的书包”,这就把以前的内容“谁的什么”复习了。从词到词组还不行,“谁在看,放在看的前面说说”,学生答“老师看阿布龙人的脸”“我看同学的手”等等。这样,就把这句话丰满起来了。不仅仅是上一节课的知识,上一册书中,学生在考试中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应随时拿出来回顾一下,这样便于知识的融汇贯通,学新知,带旧知。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游刃有余地将新知旧知交替,看似“技巧”,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整体的把握。

三 调动学生多重感观

        让一群孩子坐在那儿听45分钟外国话,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严酷的考验。怎样坚持,怎样集中注意力,只能是老师应该做的事。如果一节课,老师说,学生听,偶而老师问,学生答,20分钟后能有一半儿的学生没溜号就了不得了。所以,最好把学生的感觉器官都用上,让他没精力想别的。给低年级上课,讲形容词和动词的时刻,我就得手舞足蹈。比如“大,小,多,少,远,近,高,低”,我和学生做游戏,用手比划,看谁快,讲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还做游戏,在写字板上画画,“小猫的左边画小猴,小狗的上面画小熊”,学生到前面来,下面的同学提要求,前面的同学来做,看谁又对又快,如“请小A站在小B的左边”“请小C坐在椅子上面”等等。使课堂尽量保持静而不死,活而不乱。也不是所谓的“技巧”,而是老师对学生心理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的观察和理解。